由于工作原因,我們在青少年心理輔導工作中常常需要和家長交流,我們就發現一個現象:家長朋友喜歡把孩子不聽話、*嘴、違反校規、違背家長意愿、與老師對著干,甚至早戀、厭學、離家出走等等全部都稱之為“叛逆”,叛逆這個筐子恐怕裝不下那么多東西,這從側面也體現出大家在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時缺少足夠的家庭教育指南。今天我就和大伙談談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叛逆是什么?
青春期叛逆就是在12歲-18歲之間,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識高漲對長輩、社會原有觀念或規則的懷疑和否定,以及在此基礎上所表現的一系列違反家庭和社會期待的言行。叛逆是自我覺醒的必然過程。
叛逆是所有青少年成長當中都要經歷的事情,只是有的反應很激烈,有的反應比較平緩;有的持續時間長,有的持續時間短;有的破壞力大,有的破壞力小。叛逆在青少年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在中國的文化里有“自古英雄出少年”,“江山有待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等類似的說法。青少年思維活躍,敢于挑戰和**,正是因為叛逆幫助孩子在質疑和反思中成熟。
然而,叛逆的消*意義也非常明顯,為了從本質上加以區分,我們將叛逆分為一般性叛逆和破壞性叛逆。叛逆學校應運而生
一般性叛逆與破壞性叛逆
為了便于家長朋友們理解,我盡量用直觀而*理解的方式表達給各位。
青春期一般性叛逆
一般性叛逆從表現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人際關系。孩子對家長、老師有反對意見,偶爾吵嘴,但是不影響彼此的正常交往和交流,關系恢復很*。
2、情緒情感。偶爾有負面情緒,比如生氣、煩悶,但是并不厭惡家長和老師,對家庭和學?;臼浅终娴膽B度。
3、叛逆內容。與長輩發生分歧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穿什么衣服、用什么物品、剪什么發型、飲食起居習慣、對事情的評價觀點等。比如:孩子想買活潑點的衣服,可是家長堅持要孩子穿校服;老師要求孩子剪學生頭,可是孩子想把劉海留長一些……。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比較嚴重的做法,比如早戀、化妝等。
4、生活與學習秩序生活和學習基本上沒有受到過多的影響,較多只是成績下降,請假和遲到增加,生活起居偶爾不正常,出勤率和學習狀態比以前差點。
一般性叛逆廣泛存在于廣大青少年當中,家長和老師只要注意溝通的方式和方法,這種叛逆都能夠得到較好地克服。主要是要及時溝通,切忌打罵和其他*端方式對待孩子。
一般性叛逆如果無法得到及時有效應對的話,也可能發展成破壞性叛逆,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堅決不能用*端的方式對待孩子,您一時解氣,而結果那是后患無窮,維持較好的親子關系才有教育孩子的基礎!
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對于矯正破壞性叛逆很有幫助
破壞性叛逆
如果孩子因為叛逆而導致學業受損、親子關系或師生關系破裂,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叛逆具有破壞性的特征。家庭、學校不再對孩子有約束力,孩子想干嘛就干嘛,那么這就是破壞性叛逆。
破壞性叛逆導致孩子敵視家長和長輩,藐視社會規則,親近社會不良人士,他們與社會人士建立起牢固的感情,另一面他們參與反社會性活動:比如打架斗毆、出入經營性娛樂場所,個別少年會在教唆下從事違法活動,我在婁底希望少年成長學校工作期間發現未成年被教唆從事不良行為的例子呈逐年增多的趨勢。令人不安的是,處于這個狀態下的青少年在情感上依賴社會人士,在行為上模仿社會人士,在思想上靠近社會人士,孩子的成長形成了系統性的偏差。
破壞性叛逆對孩子的影響是系統性的,它有幾個特點:
1、家庭教育失控,學校教育缺失。家長不再能夠對孩子實施有效管教,同時學校教育被孩子拋棄和厭惡;
2、歸屬感、安全感發生轉移。孩子有問題、有困難不再尋求親友和老師的幫助,而是尋求“姐妹”和“兄弟”;孩子親近社會人士和其他同伴,怨恨和敵視家人;孩子依賴同伴而疏遠家長。歸屬感和安全感不再以家庭和學校為寄托,而是社會同伴或團伙。
3、迷失自我。對于事情的判斷過于參照同伴的意見,忽視甚至拒絕任何家長的意見。就像有的家長說的那樣“朋友的話就是圣旨,我們的話就是放屁”。每時每刻都想和“朋友”在一起,很難獨立冷靜下來,自我處于漂浮狀態。
青少年破壞性叛逆所表現出來的言行往往和《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犯罪法》里提到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有高度的相似性,體現出教育孩子難度大且難以有成效。由于破壞性叛逆往往給孩子的人身安全、學業發展、身心健康等帶來巨大的威脅,這類叛逆是家長和老師是較擔心、較在意的,可是處于破壞性叛逆階段的孩子已經無法接受常規的教育,勢必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或行為矯正才能轉變孩子了。
產品推薦